注册
手机扫码注册
x
当前位置: 首页 > 慈善文苑
慈善文化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久久公益节”观察:因公益得良善而担当

发布日期:2025-08-28

        今年的“久久公益节”,是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所面临的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检验其资源动员能力的重要契机。我们期待:“久久公益节”是慈善组织集体亮相的高光时刻,向所有关心相关社会议题的公众倡导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关切,传递基于公共性的对于人类命运的“远忧”,呼吁着手来解决迫在眉睫的“近患”;“久久公益节”也是慈善组织向其众多利益相关者报告的时刻,告诉那些曾经信任支持过本组织的捐赠者、志愿者和受益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慈善组织作出了哪些努力,并且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现实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有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机制,以及还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久久公益节”更是慈善组织审视自身的最佳时刻,从获得的信息反馈中知晓自身存在哪些弊病,从组织治理结构到项目实施能力,甚至社群构建能力等方面获得第一手的批评与建议。
          但是,我们也担忧:“久久公益节”第一次尝试不动用配捐机制,那么这一次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将如何参与和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这样的节日?能否成功地将“久久公益节”过成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开放日?相信依然会有不少公益慈善组织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展示和公益项目体验,那么这些公益慈善组织能否通过与公众直接对话和与利益相关者直接沟通,以消除大量因为误解误认和误区所导致的质疑和责难的同时,展现公益慈善组织的价值和功能,彰显公益慈善项目的成效与意义?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对“99公益日”期间慈善配捐机制抱持肯定态度。我始终认为瑕不掩瑜,甚至担心“水至清则无鱼”,因此不愿轻易否定这一模式。但另一方面,慈善行业尚未建立起抵御流量诱惑的定力,公众尚未完全识别真正配捐与诈骗的区别,监管也尚未形成精细执法能力且成本高企……多方权衡之下,看到今年的“久久公益节”取消了配捐。这会让公益回归一段静默与沉淀。

公益:断舍离之后的清澄
          中国公益慈善正在经历一场安静的“断舍离”。褪去浮华,回归本真。曾几何时,公益被悲情叙事和情感动员所主导,善意被计量、被透支,仿佛公益只是一场以眼泪为通货的特殊交易。而今,理性审视正逐渐取代过度抒情。公众开始警惕表演式慈善,拒绝被情感绑架——这是一种集体的“断”:断开对悲情的依赖,断开对表象的盲从。
“舍”体现在议题的聚焦。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不再追逐热点、遍地开花,而是选择生态保护、教育公平、乡村医疗、科研创新等基础领域持续深耕。不贪多、不求大,甘于在细分领域做深做实——这场战略收缩,恰恰是对公益本质的回归:不为声名,而为实效。
“离”则体现在公益与商业之间重建边界。企业参与公益不再止于品牌曝光,而是逐渐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发展基因,追求公益效能的可续性。商业与公益之间,既应保持各自的专业逻辑,也应在更高层面实现价值共鸣。
          清澄之境,非一日可至。当前公益领域仍面临人才短缺、地域不均等挑战,也需警惕过度理性稀释公益温度。真正的公益智慧,应在理性与温情、专业与普及之间找到平衡。公益的本质,终归是人对人的温暖关照——它不应是施舍者的自我感动,也不是受助者的感恩戴德,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成就。当公益摆脱道德绑架、情感透支与商业算计,它便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澄明、坚实而持久。
公益:从陌生人公益回归邻里伦理
          今年“久久公益节”的另一重清澄,在于气质的转变:公益正从宏大而疏离的“陌生人伦理”,回归基于信任与亲近的“邻里伦理”。它不再只是回应远方的哭声,更关注近处的温度;不试图打造无私神坛,而致力于编织一张可感、可触、可栖的社区网络,一个“家外之家”。
          以往,捐助者与受助者往往素未谋面,依靠一纸协议建立联系。这种方式虽打破了地域限制、汇聚了多方力量,却也容易陷入抽象而疏离的困境。我们为远方忧心,却极有可能忽略了隔壁独居老人能否吃上一顿热饭。
          如今,“附近”的公益正在复苏。社区的公益菜园、为快递员提供热水的街边小店、家长自发组织的邻里体育、为一时无力支付的个体提供免费餐饮……这些微小却具体的善行,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社会肌理,静默地构建新的共同体意识。公益的核心,正部分地从“如何拯救远方”转向“如何与身边的人更好共生”。公益人不再是遥远意义上的“善者”,而是身边的热心人;受助者也不是模糊的“他者”,而是与我们共享生活空间的邻人、同事,甚至某一天的我们自己。
          这一“家外之家”的构建,仍依赖于“信任”这一最古老的基石。在熟人或半熟人语境中,公益行为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自然提升。人们更愿意为看得见的改变付出,因为他们正是这些改变最直接的受益者或见证者。社区基金会、业主互助群、邻里志愿小组……这些形式之所以生机勃勃,正是因其将抽象的“公益”还原为具体的“互助、他助与共助”。
          数字技术在其中扮演了“赋能邻里”的角色——小程序预约志愿服务、微信群接龙帮助困难家庭、地图标注爱心商家……技术不再将人抽离现实,而是强化地缘连接,让互助变得更便捷、更可触。科技正在帮助“邻里公益”突破物理边界,使局部创新得以广泛扩散。
          当然,强调“邻里”并非否定宏大公益的价值。应急救灾、生态保护、生命关怀等跨区域议题依然重要。但“邻里公益”的兴起,为宏观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它让善意在日常中生根,让社会抗风险能力分布得更均匀,也让每个人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找到温暖与共情的端口。公益的更高境界,或许是“无处不公益,人人皆邻里”。它不再只是特定日期、特定场景的节日行为,而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常态。当我们身边的公共空间——小区花园、街角咖啡馆、线上社群——都能承载互助与关怀时,公益便真正成为我们“家外之家”的温暖底色。最好的社会,不是英雄频出的舞台,而是人人皆可互为邻里的家园。
公益:大时代背景下的保守主义转向
          纵观今年“久久公益节”所呈现的“断舍离”与“回归邻里”之象,实则折射出一场更深层的思潮转向:一种“公益保守主义”正在兴起。此处“保守”并非守旧或封闭,而是历经狂热、扩张与迷茫后,向公益内核的回归与坚守。它强调价值、秩序、信任与可持续,回应着不确定时代中对确定性的渴望。
          这一保守主义,首先体现为对核心价值的再锚定。公益最终回归到“人”的本身——人的尊严、互助与福祉。它不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重新拥抱“扶危济困”“助人自助”这些经受时间考验的朴素理念。
          其次,它体现为对有机秩序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公益实践开始摒弃“降维改造”的傲慢,转而倾听社区、村落的内在节奏,修复、激活既有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信任。这种“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益,更具生命力与包容性。
          进而,它建立在对“人的有限性”的承认之上。公益不再试图包打天下,而是告别“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转而追求“帮好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养好一方水土”的具体价值。这种退守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深刻的成熟——真正可持续的改变,源于对边界的认知与有限范围内的极致付出。
          最终,这一切都指向对信任的珍视与守护。公益保守主义将“信任”视为最珍贵且脆弱的社会资本,所有行为以“不透支信任、夯实信任”为底线。透明化、专业化、在地化,不过都是为了回答“何以值得信任”这一根本问题。
          这场保守主义转向,不是退步,而是一次必要的沉淀与淬炼。它或许标志着中国公益正告别青春期的迷茫,进入更沉稳、更可靠的成年阶段——不再声称试图照亮整个世界,而是先温暖好触手可及的具体的人。并相信,无数这样的微光,终将汇聚成这个时代最稳固、最温暖的精神底色。
公益:守一隅,照千里
          今年“久久公益节”清晰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公益不再盲目追求规模与声量,而是回归“守一隅而照千里”的东方智慧。守住一方天地、深耕一寸土壤,其积蓄的光芒亦能辉映远方。
          “守一隅”是战略聚焦,也是一种哲学领悟。它意味着公益主体坦然接受自身有限性,并将有限转化为优势。一个社区组织不必解决全国养老问题,但可以努力让本社区每位老人老有所依;一个环保项目不必空谈“保护地球”,但可以守护好一段河流、一片树林、一种鸟类……用持续的数据与行动见证改变。这种“守”,是专业主义的沉静,也是责任的深植。
“照千里”则不靠喧哗,而凭两种路径自然实现:一是模式的灯塔效应。当一个项目在某一隅做得足够扎实、透明、有效,它就自然成为灯塔,其经验、方法、教训会吸引远方同行借鉴。它无需自我推广,只需静静闪耀。二是网络的节点价值。当下的公益生态不再是孤岛运营,而逐渐连点成网、共生共长。每一个深耕本地的项目,都是网络中一个关键节点:西北一所小学的阅读课程,可能被东南城市的志愿者迭代使用;西南一片山林的碳汇成果,也可能助力远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每一个“隅”的坚实,都增强整个网络的韧性;每一处微光,都在交织中反射、放大,最终汇聚成普照千里之光。
          “一隅”与“千里”之间的辩证,揭示出公益影响力的生成机制已悄然改变:影响力不再源于声量,而源于实践的深度与可信度;光芒不再源于自我宣称,而来自作为“可靠节点”的真实价值。
          因此,“守一隅照千里”是一种深层的自信。它相信:无需喧嚣,做好自己就是对世界最好的贡献;世界的改善不依靠少数人做很多,而依靠多数人做好力所能及的那一份。它赋予每一个微小公益主体以意义——无论你守护的是社区一隅、专业一隅还是群体一隅,只要守得足够坚定、足够澄明,你便已在照耀千里。
结语:因公益得良善而担当
          公益的本质,从来不仅在于救济与帮扶,更在于它唤起并塑造的人心之善、社会之责。当我们谈论公益,我们实则在叩问:如何藉由公益行为,抵达并守护人性中最为珍贵的良善?又如何将这份良善,转化为可延续、可信任的担当?
          “因公益得良善”,意味着公益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一场滋养彼此的精神实践。捐赠者非施舍,受助者非被动,他们在善意流动中共同完成人格的升华与社区的共建。公益培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共情与责任。“因良善而担当”,则强调良善不应止于心动,更需走向践行、走向秩序、走向专业、走向希望。真正的担当,是清醒认识到现实复杂仍选择行动,是在浮躁中坚守透明与实效,是愿意放下宏大叙事而躬身入局、守一隅以照千里。
          “久久公益节”正如一个微缩的时空场,让我们看见中国公益正在经历的这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它正褪去悲情与喧嚣,回归信任与附近;它不再盲目追逐规模,而追求扎根深处的可持续改变;它从道德激情走向理性构建,却不愿失去温暖的底色。
          愿公益成为每个人皆可抵达的良善之路,更愿这份良善,终将沉淀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坚实的担当,为我们和这个社会未来撑起清澈的天空。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金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