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手机扫码注册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观察
新闻中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时代慈善事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10-21

        一、慈善事业:从“献爱心”到“国家治理重要力量”的升级
        《摘编》明确指出,慈善事业不仅是扶贫济困、促进和谐的善举,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总书记强调要“支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并从制度、企业责任、透明度、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
这意味着,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格局中,已经站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 税收优惠:不只是“减税”,更是“激励”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这是《摘编》中非常实在的政策信号。
          税收优惠,是国家鼓励慈善捐赠最直接的工具。我国目前对企业捐赠的税收支持力度已经很大: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从原来的3%提升至12%,超过部分还可以在未来三年结转扣除。这个比例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水平。
效果如何?《中国慈善捐赠2024》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约1510亿元,其中企业捐赠高达1156亿元,占比超过76%。这说明,在政策引导与社会责任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早已经成为公益慈善的中坚力量。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优化空间:数据还不够透明:国家每年因慈善捐赠减免了多少税收?这个数字目前还没有官方公开。没有数据,就难评估政策效果,也难以做更精准的优化。流程可以更简便:有些捐赠者反映,享受税收优惠的流程还不够顺畅。此外,像股权捐赠、信托捐赠等新型捐赠方式的税收政策也需进一步明确。
        2. 透明度:慈善组织的“生命线”
        “慈善组织要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这句话点出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公信力。
        近年来,中国慈善组织的透明度确实在进步。比如基金会中心网联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基透明指数FTI”,已经成为行业透明度的重要标尺。从2012年平均43分,到现在多家基金会达到90分以上,进步明显。一些组织还推出了“公众开放日”、地方透明度排行榜,甚至用区块链技术做救助公示,这些都是值得点赞的尝试。但挑战依然存在:公众不仅关心“钱花到哪儿”,更关心“花得怎么样”。目前大多数组织在项目成果和影响力披露上还比较弱。中小型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能力和意识上仍有差距。未来,我们要推动慈善组织从“晒账本”走向“晒成果”,用事实和数据回应公众,让每一份爱心都看得见、听得到、信得过。
        二、社会组织:从“被管理”到“共建共治”的转变
      《摘编》另一个亮点,是关注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简称“三新”)的崛起,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的大局。
       总书记指出,“有些事情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这为我们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1. 党建:不只是“建组织”,更要“强作用”
加强在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是《摘编》提出的重要任务。目标是通过“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
       近年来,各地在“三新”党建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党组织覆盖率大幅提升。有的地方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4%以上,有的城市“两新”组织覆盖超七成,成效显著。但建起来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让党建“活起来”“强起来”。目前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平均参与率数据,这也反映出:当前工作重点还在“扩大覆盖”,而“提升质量”的系统性评估还不够。要让党建真正落地,就要找到党建与组织发展、员工成长的结合点。比如提供技能培训、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服务,让党组织成为凝聚人、服务人、引领人的平台。在这方面,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是一个典范,基金会成功打造了“白求恩精神+党建”特色品牌,通过扎实开展丰富的党团建活动及专题教育,有效带动全体从业人员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2. 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摘编》最终落脚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慈善组织是“社会调节”的重要载体,通过第三次分配,把财富导向最需要的地方,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润滑剂”。各类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则是“居民自治”和“社会协同”的活力来源。它们扎根基层,最懂群众需求,能提供政府难以覆盖的精细化服务。
通过党建引领与规范引导,这些组织既服务社会,也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真正实现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从“蓝图”到“现实”,我们正在路上
       《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新时代慈善与社会治理的清晰蓝图:慈善,不再只是美德善举,更是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社会组织,不再只是被管理对象,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伙伴。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积极变化:税收政策激发企业捐赠热情,透明度建设走向制度化,党建触角延伸至社会经济的“神经末梢”。接下来,我们要在“精细化”上再进一步:在慈善领域,建立更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推动透明度从“财务公开”升级为“成果公开”;在社会组织领域,既要巩固组织覆盖,更要提升党建质量与党员参与度。这份《摘编》所指引的,是一条把国家引导与社会活力相融合的治理新路。走好这条路,中国的慈善事业必将在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而我们每个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人,都是这条路上的同行者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