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手机扫码注册
x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于慈善事业发展,四中全会释放四大信号

发布日期:2025-10-27

        信号一:共同富裕的“关键角色”
          公报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句话看似宏大,其实和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息息相关。
          回想一下,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慈善事业纳入“第三次分配”,到后续多次高层会议反复强调“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国家政策的方向是一以贯之的。慈善,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推动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力量。
          这次公报虽未重复“第三次分配”这几个字,但明确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恰恰为慈善事业提供了最坚实的政策土壤。这意味着,公益慈善不再只是被“支持”的领域,而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然路径”。
          简单说,慈善行业的使命更清晰了:我们要更主动、更高效地参与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成为推动公平正义的那只“温柔之手”。
          信号二:政社协同新格局
          公报里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句话不仅是说给政府听的,也是说给我们公益组织听的。
          它明确了政府的责任边界——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而这就为社会力量留出了巨大的行动空间:
我们可以做“补充”,在政府基础保障之上,提供更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比如为罕见病患者、重症儿童提供专项救助;
          我们可以做“拾遗”,去关注那些政策暂时覆盖不到的特殊群体或新兴问题,快速响应社会的“急难愁盼”;
          我们还可以做“引领”,在一些创新领域先行先试,为公共服务的升级探索新模式、积累新经验。
          所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是限制,它预示着政府将更积极地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一个分工更清晰、合作更高效的政社协同新时代正在到来。
          信号三:这些赛道值得深耕
          公报详细列出了一系列民生重点领域,这简直像是为慈善行业定制了一份“行动指南”。未来,我们的项目和资源应该更聚焦在这些方向上:
          就业:可以关注残障人士、长期失业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甚至发展社会企业,创造包容性岗位;
          教育:不止于捐钱捐物,更要推动教育公平——用数字技术缩小城乡差距,支持乡村教师,服务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社保与健康:在大病救助、养老服务、精神卫生、社区康复等方面,与政府体系形成有效衔接,做有温度、有效率的补充;
          一老一小: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我们在社区托育、儿童早期发展、居家养老、老年友好社区等方面大有可为;
          社会流动:慈善的本质是赋能。无论是助学还是济困,我们都是在帮助人们打破困境、实现向上流动。
          这些领域,既是国家所向,也是民心所盼。瞄准它们,就是瞄准了最大的社会价值。
          信号四:行业必须升级
          公报多次提到“高质量发展”,这对公益慈善行业同样适用。
          过去十年,中国慈善在数量上增长迅猛,但公信力、专业性和透明度的问题也时有出现。要想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自我升级:
          其一,规范化是底线:新修正的《慈善法》和配套政策陆续落地,行业透明度已成生命线。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治理和信息公开机制,让每一笔善款都能经得起考验。
          其二,专业化是核心:只有热情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用科学的方法设计项目、评估效果,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其三,数字化是引擎:从“99公益日”(已更名为久久公益节)这样的现象级募捐,到大数据精准帮扶、区块链提升透明度,技术正在重塑公益生态。不拥抱数字化,就可能在新浪潮中掉队。

          总而言之,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虽然没提“慈善”二字,却处处指向慈善的未来。它把公益慈善从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更深、更系统地融入了国家治理和民生建设的大局。
          这对公益慈善行业来说,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它要求我们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用更大的格局去理解使命;它指引我们朝着国家关心、人民需要的方向去发力;它也鞭策我们,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用专业和透明赢得社会的长久信任。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十五五即将启航!即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等待我们共同执笔,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写下更加温暖更加有力的时代注脚。

(来源:善达网)